【陈元方年十一时原文】一、
《陈元方年十一时》是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的一则短文,讲述了东汉时期一位年仅十一岁的少年陈元方(即陈纪)在面对父亲友人(谢安)的不礼貌言行时,表现出的机智与正直。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陈元方的聪慧与胆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礼节与人格修养的重视。
故事中,陈元方的父亲陈寔(字仲弓)与友人约定见面,但友人迟到,且在陈寔面前态度傲慢。陈元方年幼却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的失礼,并以理服人,最终让友人感到羞愧。这段文字虽简短,却寓意深刻,体现了“童言无忌”中的智慧与勇气。
二、原文及解析表格:
原文 | 译文 | 解析 |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太丘,太丘使元方执宾主之礼。 |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太丘先生(陈寔),太丘让元方主持宾客的礼仪。 | 说明陈元方年少而被委以重任,体现其家教有素。 |
元方曰:“大人在,不敢当此。” | 元方说:“父亲在,我不敢承担这个礼数。” | 表现出陈元方的谦逊和对父亲的尊重。 |
太丘曰:“汝可为客。” | 太丘说:“你可以做客人。” | 说明陈元方虽然年幼,但仍被允许参与社交场合。 |
元方曰:“昔者,孔子问子路,‘尔何如?’子路曰:‘愿乘风,与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元方说:“从前,孔子问子路:‘你怎么样?’子路说:‘我愿意骑着快马,穿着轻便的皮衣,与朋友共享,即使破旧也不后悔。’” | 引用孔子与子路的对话,显示陈元方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 |
“今君来,未有行,而先辞于父,非礼也。” | “现在您来了,没有先向父亲请示,就直接来见他,这是不合礼节的。” | 陈元方直接指出友人的失礼行为,体现出他的正直与敏锐。 |
友人惭,下车引之。 |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他。 | 友人因陈元方的指责而羞愧,说明陈元方言辞有理,令人信服。 |
三、总结:
《陈元方年十一时》虽篇幅短小,却生动刻画了一个聪明、正直、有礼的少年形象。通过这一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陈元方的才华与胆识,也感受到古代社会对礼仪与品德的高度看重。同时,这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是由于陈寔的言传身教,才造就了陈元方这样的少年才俊。
该故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礼节,同时也鼓励青少年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知书达理、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