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意思及成语解释】“不耻下问”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人引申为“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个成语强调了谦虚好学的态度,是古代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视的一种学习精神。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耻下问 |
拼音 | bù chǐ xià wèn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释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问较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人谦虚好学。 |
近义词 | 虚心求教、不骄不躁、勤学好问 |
反义词 | 好高骛远、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指人谦逊、乐于学习 |
例句 | 他虽已功成名就,仍不耻下问,常向年轻人请教新知识。 |
二、成语背景与文化内涵
“不耻下问”最早源于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孔子认为,真正的学者应当具备不断学习的精神,不应因为对方身份或地位而拒绝请教。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提倡的“学无止境”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态度。
在古代,人们普遍重视师承关系,但“不耻下问”打破了这种等级观念,强调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人如果能够放下身段,向他人学习,往往能更快地提升自己。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不耻下问”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迅速,没有人能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因此,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向他人学习,是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企业领导者,都应该具备“不耻下问”的精神。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含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问较低的人请教为耻,体现谦虚好学的精神。 |
文化背景 | 源于《论语》,强调学习应无贵贱之分,注重实践与反思。 |
现代意义 | 鼓励持续学习、开放心态,适用于各类人群。 |
使用建议 |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应勇于请教,不因身份或地位而犹豫。 |
通过理解“不耻下问”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一美德,不断提升自我,实现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