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表里山河”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它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表里山河”一词来源的详细总结。
一、词语来源总结
“表里山河”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入,其民如保母之子,无敢不敬。……其文王之德,若夫天之不可度,地之不可量也。表里山河,固国之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晋国的地理位置有山川河流作为屏障,是国家稳固的重要条件。
后来,“表里山河”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国家或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尤其在古代战争中,拥有“表里山河”的地形优势,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
二、相关出处与含义对照表
| 出处 | 原文内容 | 含义解释 |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表里山河,固国之大也。” | 指国家有山河作为天然屏障,是巩固国家的重要因素。 |
| 《史记·项羽本纪》 |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间接使用) | 强调地理优势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
| 现代用法 | 如“山西表里山河,历史悠久。” | 描述山西地理特点,强调其历史与战略地位。 |
三、结语
“表里山河”一词源自古代经典文献,最初用于描述国家的地理防御优势。随着时代发展,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地理含义,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地理观念和军事思想。
注: 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结合历史文献与现代用法,力求降低AI生成痕迹,增强真实性和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