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案案情介绍】于欢案是中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刑事案件,因其涉及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法律争议而引发广泛讨论。案件发生在2016年,最终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正当防卫认定的重要参考案例。
一、案情总结
2016年4月14日,山东源大工贸公司员工于欢在母亲苏银霞被多名催债人非法拘禁并遭受侮辱的情况下,持刀反击,导致一人死亡、三人受伤。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审中,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于欢的行为具有防卫性质,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此案引发了公众对“正当防卫”界限的深入思考,并推动了相关法律条款的完善。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案件名称 | 于欢案 |
发生时间 | 2016年4月14日 |
案发地点 | 山东省冠县源大工贸公司 |
涉案人员 | 于欢(被告人)、苏银霞(于欢母亲)、催债人员(多人) |
案件性质 | 故意伤害案 |
一审判决 | 无期徒刑 |
二审判决 | 有期徒刑五年 |
法律争议点 |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定 |
社会影响 | 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法律讨论和舆论关注 |
司法意义 | 推动了对《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条款的重新审视 |
三、案件背景与法律争议
于欢案的核心在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根据中国《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但是,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则构成防卫过当。
在本案中,于欢面对的是非法拘禁和侮辱行为,其反击行为具有一定的防卫性质。但法院认为,于欢在对方已失去继续侵害能力的情况下仍持续攻击,导致一名催债人死亡,因此认定为防卫过当。
四、结语
于欢案不仅是一起刑事案件,更是一次法律与道德、正义与秩序之间的深刻碰撞。它促使公众更加关注法律的适用边界,也推动了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进一步明确。此案体现了我国法治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也为今后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