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字什么意思】“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尤其在与祭祀、饮食相关的语境中出现。它不仅具有具体的实物含义,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对“俎”字的详细解释。
一、总结
“俎”字主要指古代祭祀或宴饮时使用的木制礼器,形状类似案板,用于放置肉类等供品。在不同历史时期,“俎”也引申为某种礼仪或制度的象征。其本义与祭祀、饮食密切相关,常出现在古文和成语中,如“钟鸣鼎食”、“尸位素餐”等。
二、详细解释
项目 | 内容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由“酉”和“且”组成 |
拼音 | zǔ |
部首 | 酉(表示与酒、祭祀有关) |
基本含义 | 古代祭祀或宴饮时使用的木制礼器,多用于放置祭品或食物 |
引申义 | 象征礼仪、地位或权力;也可指某种制度或规范 |
使用场景 | 多见于古文、典籍、诗词、成语等 |
相关成语 | 钟鸣鼎食、尸位素餐、俎上之肉 |
现代用法 |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古文词汇出现 |
三、例句解析
1. 《左传》:“宰夫奉俎。”
- 意思是:厨师端来祭品。
- “俎”在此处指祭祀用的案板,用于盛放牲畜等供品。
2. 《论语·阳货》:“子曰:‘吾与点也。’”
- 虽未直接提到“俎”,但孔子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描述,与古代祭祀礼仪密切相关,而“俎”正是这类礼仪中的重要器具。
3. 成语“尸位素餐”:
- 原意是指官员只占职位不做事,后来也用来形容无所作为的人。
- 其中“尸”指祭祀时代表神灵的祭司,“俎”则是供奉祭品的器具,两者共同构成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四、文化意义
“俎”不仅是实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古代社会,祭祀是国家大事,而“俎”作为祭祀的重要工具,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同时,“俎”也常被用来比喻某种秩序或规范,如“分羹”“割俎”等说法,暗示权力的分配与传承。
五、结语
“俎”字虽不常见,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礼仪、文学作品以及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古文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俎”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