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便便成语意思】“大腹便便”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肚子很大、肥胖的样子。这个成语多用于调侃或讽刺那些身材臃肿、体态肥胖的人,有时也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
在日常使用中,“大腹便便”不仅描述外貌特征,还可能暗示这个人生活不节制、饮食过量,甚至有懒惰、缺乏自律的意味。不过,在某些语境下,它也可以作为幽默或夸张的表达方式,并不一定是完全负面的用法。
下面是对“大腹便便”成语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基本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大腹便便 |
拼音 | dà fù pián pián |
注音 | ㄉㄚˋ ㄈㄨˋ ㄆㄧㄢˊ ㄆㄧㄢˊ |
出处 | 《后汉书·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太后曰:‘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重味,衣不重采,今诸女皆好服饰,此非其宜也。’”(注:原意为“腹部宽大”,后引申为肥胖) |
释义 | 形容人腹部肥大,体态臃肿,多指肥胖之人。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或口语中,带有一定的贬义或调侃意味。 |
近义词 | 肥头大耳、腰圆膀粗、体态臃肿 |
反义词 | 瘦骨伶仃、苗条纤细、身轻如燕 |
二、成语用法举例
1. 书面语例句
- 他年纪不大,却已是大腹便便,走路都显得吃力。
- 餐厅里坐着一位大腹便便的先生,正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
2. 口语化表达
- “你最近是不是又吃太多啦?看你大腹便便的。”
- “别看他现在大腹便便,以前可瘦得像根竹竿。”
三、文化背景与延伸理解
“大腹便便”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最初是形容人的身体状态,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于描述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而导致的肥胖现象。
此外,该成语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部分,用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或生活状态。
四、注意事项
- 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时需注意语气,避免给人带来不必要的冒犯。
- 适合用于轻松幽默的语境,不宜用于批评他人或正式报告中。
- 与“富态”等词语不同,“大腹便便”更强调“肥胖”本身,而非“健康或丰腴”。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大腹便便”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简单的成语,但在实际使用中有着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