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师说原文及翻译

2025-09-22 05:34:01

问题描述:

师说原文及翻译,这个怎么弄啊?求快教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2 05:34:01

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旨在强调“从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文不仅语言精炼、逻辑严密,而且思想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章总结

《师说》通过阐述“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观点,指出学习必须依靠老师来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同时,作者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强调师生关系应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此外,韩愈还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认为这是导致学术衰退的重要原因。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如果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么这些疑惑终究无法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便跟随他学习;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学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的大还是小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没有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太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还向老师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普通人,他们距离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难道不都是出于这个吗?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他们;但对自己却以从师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教小孩读书识字的老师,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
句读不知,惑而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懂得句读,有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却不请教,这是只注重小事而忽略了大事,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医生、乐师、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老师”“弟子”这样的称呼,就聚在一起讥笑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赏他能够遵循古代的从师之道,于是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三、总结

《师说》不仅是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批评,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韩愈提倡“尊师重道”,主张不论身份、年龄,只要有道可学,便可为师。这种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