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出处于哪里】“小时了了”是一句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从小就有出众的才华或能力。然而,很多人对这句话的出处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总结“小时了了”的来源,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小时了了”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是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魏晋时期名士的言行和故事。原文中有一则关于孔融的故事,讲述了孔融小时候机智聪慧,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因此被称赞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有出息”。
这句成语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人在童年时表现出色,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保持这种优秀状态。它也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提醒人们不要过分依赖童年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未来。
二、出处信息对照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小时了了 |
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作者 | 刘义庆(南朝) |
原文出处 | 孔融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融曰:“夫子之门,何由得客?”遂登榻,曰:“我是李府君亲。”后言于父,父怒曰:“汝何以不告我?”融曰:“大人岂见客而先告主者耶?”于是宾客莫不奇之。时李元礼谓曰:“小惠,大未必佳。” |
含义 | 小时候聪明伶俐,但长大未必有成就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调侃或提醒,强调不能仅凭童年表现评价人 |
三、结语
“小时了了”虽然出自古代典籍,但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古人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思考。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应注意语境,避免误解其原本含义。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