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的意思解释】“麻木不仁”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反应迟钝。这个成语原本是医学术语,后来被引申为对情感、道德或外界变化的冷漠态度。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麻木不仁 |
拼音 | má mù bù rén |
出处 | 原本出自《黄帝内经》,后用于比喻人的感觉迟钝或情感淡漠 |
本义 | 医学上指神经失去知觉,身体某部分无法感知刺激 |
引申义 | 形容人对他人痛苦或社会现象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或责任感 |
二、用法与示例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人对他人苦难无动于衷 | 他对别人的遭遇总是麻木不仁,从不伸出援手。 |
批评社会冷漠现象 | 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滑坡。 |
用于描述心理状态 | 在长期压力下,他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冷血无情、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
反义词 | 共情丰富、热心肠、感同身受 |
四、使用注意
- “麻木不仁”多用于贬义,强调对他人或社会的冷漠。
- 在正式写作中应避免滥用,以免造成语气过于严厉。
- 在口语中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恰当。
五、总结
“麻木不仁”不仅是一个描述生理状态的词语,更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精神上的冷漠和情感上的疏离。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他人和社会的敏感与关怀,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