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该篇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刺客事迹,如曹沫、专诸、聂政、荆轲等,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物的忠义精神。本文将对《刺客列传》进行简要总结,并附上部分原文与翻译对照表格。
一、
《刺客列传》共收录了五位刺客的事迹:曹沫、专诸、聂政、豫让、荆轲。他们虽出身不同,但都因忠诚、勇敢或复仇而走上刺杀之路。司马迁在文中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行为,也表达了对这些“以死明志”之人的敬重。他通过这些人物,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复杂政治局势和士人阶层的精神风貌。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历史价值。虽然刺客的行为在道德上存在争议,但在司马迁笔下,他们被赋予了英雄色彩,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 |
公与齐桓公盟于柯,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 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结盟,曹沫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
桓公曰:“子欲何?” | 齐桓公说:“你想做什么?” |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小国,臣请为君取之。” | 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大国侵略小国,我请求为您夺回失地。” |
桓公许诺,曹沫遂反其地。 | 齐桓公答应了,曹沫于是收回了被侵占的土地。 |
专诸者,吴人也,好勇而轻死。 | 专诸是吴国人,为人勇猛且轻视死亡。 |
尝为吴公子光所客,光欲杀王僚,使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 | 曾经作为吴公子光的门客,光想杀死吴王僚,便让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 |
既食,专诸抽匕首刺王僚,王僚死。 | 吃饭时,专诸抽出匕首刺杀王僚,王僚被杀死。 |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姊荣俱之齐。 | 聂政是轵地深井里人,因杀人逃避仇家,与姐姐聂荣一起到了齐国。 |
闻魏公子无忌贤,乃往归之。 | 听说魏公子无忌有德行,便前去投奔。 |
无忌厚遇之,以为上将军。 | 魏无忌对他非常优待,任命他为上将军。 |
豫让者,晋人也,尝事范氏及中行氏,皆不得志。 | 豫让是晋国人,曾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都不得志。 |
乃学术于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 后来向智伯学习,智伯非常尊重他。 |
智伯灭,豫让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中涂厕,欲刺赵襄子。 | 智伯被消灭后,豫让改换姓名,做了一个服刑的人,进入赵襄子的宫中打扫厕所,打算刺杀赵襄子。 |
荆轲者,卫人也,徙居燕。 | 荆轲是卫国人,后来迁居到燕国。 |
以剑术游说太子丹,太子丹不悦。 | 他以剑术游说太子丹,但太子丹并不高兴。 |
乃使荆轲入秦,图穷匕见,终败。 | 最终派荆轲前往秦国,图穷匕见,失败身亡。 |
三、结语
《刺客列传》不仅是对古代刺客事迹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反映。司马迁以客观而富有感情的笔触,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的行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刺客往往被视为忠义与勇气的象征。
通过阅读《刺客列传》,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刺客的生平,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的复杂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