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借问遥招手】“路人借问遥招手”出自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原句为:“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在河边钓鱼的情景,当有人向他问路时,他却不敢大声回应,生怕惊跑了鱼。
此句不仅生动刻画了儿童的专注与谨慎,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通过简单的语言,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胡令能《小儿垂钓》 |
原文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作者 | 胡令能(唐代诗人) |
主题 | 描写儿童钓鱼时的专注与谨慎 |
意象 | 小孩、垂钓、自然、宁静 |
情感 | 安静、童真、朴实 |
表现手法 | 白描、细节描写 |
诗歌风格 | 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
内容解析:
“路人借问遥招手”这一句,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意蕴深远。它不仅表现了孩子对钓鱼的专注,也表现出他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尊重。一个小小的动作——“遥招手”,既体现了孩子的礼貌,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紧张与小心翼翼。
在古代,人们常常以自然为伴,生活节奏缓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种生活状态在诗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而是用最朴素的笔触,将一个平凡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诗中极具代表性的片段之一。它不仅是对儿童生活的描写,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安静、专注、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结:
“路人借问遥招手”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生活哲理。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对自然的敬畏,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简单而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诗句,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份质朴与智慧的体现。